笔下文学 > 娇娘敛财手册 > 24.第 24 章

24.第 24 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ixia.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辛氏雷厉风行, 隔天就让文竹开了库房取出六七匹布, 送到王姨娘所住的西跨院。

    布匹都是上好的料子,有纹路似鸾凤飞翔的鸾章锦;有艳若晚霞的明霞缎;有流光溢彩的流光缎,还有几匹素色的杭绸。

    王姨娘吓了一跳,忙问:“这是怎么回事?”

    杨芷含羞带怯地将辛氏的话说了遍。

    王姨娘沉吟片刻,郑重道:“阿芷, 这事不能听太太的。”

    杨芷疑惑地抬头。

    王姨娘道:“太太再能干,不过是个内宅女子,眼界总比不得男人长远。你现在相看, 最多只能往五六品的官员家里找,还未必能嫁给嫡子长孙, 再想要家世好, 就得往京外找。我觉得你应该等两年, 反正年纪小, 到十三四岁定亲也来得及。别看这三四年,兴许咱们能够往高里找。”

    “可萱萱说……”

    王姨娘毫不犹豫地打断她的话, “阿萱才几岁,哪里懂得了这些?就是太太……太太娘家三个男丁,只她一个女儿,你外祖父将她宠到心尖尖上,整日里就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 就连针线还是定亲之后现学起来的。太太风光霁月, 心里可没这些弯弯绕。”

    杨芷迟疑着问:“那要把这些布料退回去?”

    王姨娘嗔怪声, “你也跟着学傻了不成?要是退回去, 就怕拂了太太一片好意。咱们还是照样量着尺寸做,等出门相看时只说相不中便是。这说亲,哪有一时半会儿就相中了的,有些得相看三四年才能定下来。”边说边捻一把面前的明霞缎,叹道:“当年这还曾经是贡品,张皇后生前就指名要这种料子……太太待你还真不错,难为你天天在跟前伺候。”

    杨芷微微笑道:“母亲对我跟萱萱并无差别。”

    “怎么可能?”王姨娘也笑,“再好也不是自己亲生的,总会有差别。只不过太太衣食无忧,不在乎这些俗物罢了……等裁衣时,裁得稍微富余些,今秋穿了,明春还能再穿一季,否则可惜这好料子。”

    杨芷点点头,跟王姨娘商量做什么袄子,裁什么裙子。

    王姨娘忽而又道:“定亲的事儿不急,嫁妆可得提前准备起来,别到时候被人小瞧了。”说着打开炕桌上的抽屉,取出一对玛瑙碟子,“过年时候太太让人送点心留在这里的,正好给了你。”

    玛瑙成色极好,乳白的底色散布着深浅不一的灰,工匠颇具匠心,就着这灰色刻成了喜鹊。一只是喜上眉梢,另一只是喜鹊登枝,都是非常好的意头。

    王姨娘举着碟子对向窗口,光线便透过玛瑙折射开来,晶莹透亮。

    杨芷却觉得心里完全不透亮,有些不安,又不知道哪里不对劲儿,遂问:“说不定过些天,母亲会遣人来要,姨娘给了我算怎么回事?”

    王姨娘道:“就说不当心打碎了,或者直接说你喜欢要了去,太太不会追究。”

    杨芷摇摇头,“还是先放在姨娘这里吧,若真是不着急定亲,有这几年工夫总会攒出来的。”

    接连几天,杨芷往西跨院跑得次数多,可也没耽误在辛氏面前侍奉。

    而为期三天的灯会已经平安过去,并没有任何起火或者灯楼倒塌的消息。

    秦笙再度打发人给杨萱写了信。

    这次是告诉她一种梅花汤的做法。

    就是用冷水和面,不加面引子,擀成类似馄饨皮的面片,再用刻成梅花状的铁模子凿出来,另外煮一锅清汤,水开后将梅花面片放进去煮熟,起锅时洒几片梅花瓣并一小把香葱末。

    杨萱觉得挺简单,便对照着秦笙的方子,又请王婆子掌眼,终于鼓捣出一盆梅花汤,摆在饭桌上。

    汤盛在甜白瓷的汤盆里,汤水澄清,汤面上青葱点点,其间点缀着片片红梅,更有白色水汽氤氲飘散,只是看着就觉赏心悦目。

    辛氏先给杨修文盛一碗,又给杨桐盛出来一碗。

    杨桐赞不绝口,连声道好喝。

    杨修文也颇为赞许地说:“这是出自《山家清供》的古方,元刚曾有诗曰,‘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味道真是不错!”

    杨萱笑道:“是汤头好,刚开始汤是浑的,王嬷嬷把炖好的鸡汤撇去浮油,沥净渣滓又重新熬过一遍,这才显出清冽来。”

    辛氏点点头,“你多跟王嬷嬷学着点,以后也能做一手好菜。”

    少顷,杨修文吃完饭,将筷子搁在桌面上。

    辛氏瞧见立刻也放下筷子。

    文竹上前将杯碟收走,紧接着沏上热茶。

    杨修文掂起茶盅盖,轻轻拂着水面上的茶叶,看着三人问道:“十六那天去灯会,你们听说灯塔差点倒塌没有?”

    杨萱愣住,不知道杨修文是何意思。

    杨芷却低呼一声,“差点倒了?我完全不知道,我跟大哥只顾着猜灯谜了。”

    杨修文看着杨萱迷茫的样子,料想她肯定也不知道,便问杨桐,“你也没听说过?”

    杨桐略思索,回答道:“我听怀宁提到过,确有此事。那天他买了一些木刻小玩意打算在灯会上赚点零用钱,就在灯塔旁边摆了个小摊位。说是有个锦衣卫的校尉先看出不对劲儿,还有宫里一位公公也在场。当时情况紧急,有人叫嚷说灯楼要倒了,怀宁怕引起恐慌,拿起臂搁把那人打晕了,还得了那位公公的赞赏。”

    辛氏疑惑地问:“有什么不对劲儿?”

    杨修文叹口气,“领了搭建差事的是靖王妃的奶兄,靖王因此被圣上斥责,那位锦衣卫的校尉反倒因此升了职。”

    辛氏淡淡开口,“若非有靖王的关系,靖王妃的奶兄未必能搭得上工部营缮司,受牵连也在情理之中。”

    杨修文道:“如果真是无心之过倒也罢了,就怕是有人故意从中捣鬼。瑶瑶,你想想,就怕出意外,灯塔一天十二个时辰有士兵看守,怎么就轮到锦衣卫的校尉指手画脚,而且偏偏司礼监范公公也在场?”

    杨萱吓了一跳。

    杨修文的意思是说,萧砺是一早就知道灯塔根基不稳固,但并未直言,直到看见范直,才故意当着范直的面儿揭露出来。

    这事儿自然就报到圣上耳边了。

    可事情的起因明明是她啊,萧砺刚开始根本不相信,是基于谨慎的态度才过去察看的。这根本是无妄之灾。

    可杨萱不敢出声分辩。

    说不定杨修文会追问,满大街数不清的男女老少,还有近百京卫,别人都没看出灯塔要倒,她的眼力就比别人强?

    再者萧砺一个七尺高的大男人,会轻易相信一个陌生小姑娘的胡言乱语?

    这叫杨萱如何回答?

    做梦梦见灯塔倒了,梦见萧砺力挽狂澜?

    如果真的做梦,怎么不先跟爹娘说?

    这些问题杨萱一个都答不出来。

    好在杨修文并不打算当着儿女的面儿谈论太多政事,而是转了话题对杨桐道:“年前有几个同窗进京述职,趁着这几天清闲我要去拜访他们,如果怀宁过来,让他把最近写的经论和策论留下,夜里回来我会批阅……你也要多读些时文,试着写一写,练练笔头。”

    杨桐恭声应好。

    杨修文便打发了三人离开。

    回到玉兰院,杨萱有心想给秦笙写封信,嘱托她别把当时情形说出来,可又怕秦笙根本没当回事,她写信去,反而落了痕迹。

    思来想去,杨萱决定当作什么都没发生,她什么也不知道。

    日子一天天过去,没多久就是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下了一整天的雨。紧接着,像是银河开了口,春雨一场接着一场,春雷一阵接着一阵。

    河畔柳枝开始抽出嫩芽,田间地头开始泛出新绿,蛰居的动物被春雷惊醒。

    辛氏腹中胎儿也蠢蠢欲动,经过将近四个时辰的疼痛,终于在二月十八这日呱呱落地。

    稳婆利落地剪短脐带,将婴儿身上的血污擦净,包上柔软的细棉布过秤秤了下,再用襁褓包裹好,交给站在院子里等候多时的杨修文,大声道:“恭喜老爷贺喜老爷,是个小少爷,足足六斤八两。”

    杨修文抱着孩子欢喜得合不拢嘴。

    杨萱则拉着杨芷进了西厢房。

    辛氏虚弱地躺在床上,满头满脸都是细汗,头发湿漉漉地黏在腮旁,整个人像是才从水里捞出来一般。

    杨萱知道生产之痛,当即红了眼圈,心疼地道:“娘受苦了。”

    辛氏无力地笑笑,“没什么苦的,女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我这还是顺当的……你们瞧见弟弟没有?”

    杨萱笑道:“爹爹抱着不撒手,不让我们瞧。”

    辛氏见杨修文喜欢,欣慰地笑了,“我也没瞧清楚,不知道长得像谁?”

    正说着话儿,秦嬷嬷端着热水进来,杨萱俯身去绞帕子,水很热,烫得她的手都红了。杨萱不敢兑冷水,也不叫苦,将热热的帕子覆在辛氏脸上。

    辛氏满足地叹一声,“这下舒服多了,要不总是黏糊糊的。”

    杨萱笑着另绞帕子再擦一遍,又换了干帕子。

    这时杨修文抱着襁褓走进来。

    杨萱迎上前,张开手臂,“爹爹,我抱一下弟弟。”

    杨修文避开不让,“你力气小,别摔着他。”

    “不会的,我会当心。”杨萱嘟着嘴恳求。

    辛氏笑道:“让她抱一会儿吧,阿萱心里有数。”

    杨修文这才小心翼翼地将襁褓递过去。

    杨萱左臂弯托住婴儿头部,右胳膊托在屁股处,轻轻晃了晃。

    辛氏惊讶地道:“阿萱还真行,有模有样的。”

    杨萱得意地说:“稳婆刚才就是这么抱的,我一看就会。”说着让给杨芷,“姐,你试试。”

    杨芷扎煞着双手比划几下,“我不敢。”

    杨萱笑道:“没事,弟弟很乖的。”低了头,看怀里婴孩的脸。

    小婴儿两眼紧紧闭着,正睡得香。

    莫名地,就想起她自己的孩子,夏瑞。

    当年她怀胎时,夏太太隔三差五会给她炖肉汤,可她既要守父孝,又要守夫孝,根本无心下咽,仍是吃素食为多。

    夏瑞生下来不算大,才只五斤六两,小脸红红的,皱皱的,跟猴儿似的。

    可不到七八日就长开了,脸蛋上有了肉,粉嫩嫩的招人喜欢,偶尔还会张开没长牙齿的小嘴无声地冲着她笑。

    等满月时,就已经能够分辨出他的眉眼来了。

    脸型与神情随她,可那双桃花眼却是十足地像了夏怀宁。

    也不知夏瑞如今怎样了,应该长大许多了吧,会不会突然想起她这个娘亲了?

    杨萱心头一酸,忙吸吸鼻子,将几欲涌出的泪生生憋了回去。

    杨修文上前接过襁褓,“给我吧,抱久了沉手。你跟阿芷先回去,你娘累了,容她睡一会儿,我在这里陪着就好。”

    杨萱探头,瞧见辛氏果然阖了眼,便跟杨芷一道离开。

    穿过西夹道时,杨芷心有余悸地道:“生孩子真这么疼吗,听着母亲叫喊,我的腿都发软。”

    杨萱随口答道:“那是自然的,娘这是第二胎还好些,要是头一胎时间更久。”

    杨芷窃笑,“说得好像你生过似的。”

    杨萱马上醒悟自己说漏了嘴,急忙往回找补,“稳婆说得啊,你没听见?”

    杨芷摇头,“我只顾得担惊受怕的,什么也没听见……萱萱,你怕不怕?”

    杨萱默一默,轻声回答:“怕,很怕。”

    怕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怕自己熬不过生产的苦,更怕再次与亲生骨肉生离死别。

    杨芷伸手紧紧地握住了杨萱。

    ***

    时隔九年,辛氏再一次生产,着实有些辛苦,几乎睡了足足三天,杨修文也在床前陪了三天。

    第四天,杨萱起了个大早,又颠颠去西厢房。

    屋里静悄悄的,并没有人出声招呼。

    杨萱探头往里,瞧见杨修文正端着碗,一勺勺喂辛氏喝粥。杨修文似是做惯了的,等辛氏咽下一口,第二口已经等在唇边了,不徐不疾。

    难怪下人们都不在,肯定是避出去了。

    杨萱脸一红,正要悄没声地离开,杨修文已经看到她,将粥碗一放,唤道:“阿萱,你陪你娘说会儿话,我上衙去了。待会儿奶娘喂完弟弟,让她把弟弟抱过来。”

    杨萱应声好,先送杨修文出门,又拿起粥碗继续喂辛氏。

    辛氏笑道:“不用你,笨手笨脚的,我自己来。”坐起身,靠在迎枕上,将剩下半碗喝了。

    这时秦嬷嬷走进来,将手里东西呈给辛氏看,“这是六只喜蛋,这是给舅爷做的衫子,另有两块细棉布的布头,是给舅太太的,再包了半刀纸和一盒墨。”

    杨萱忙问:“是要去三舅舅家吗,我也去?”

    辛氏道:“只去报个信儿就回来,不多耽搁……你爹爹不喜你们过去,等以后再说。”

    杨萱央求道:“爹爹已经上衙了,咱们不告诉他就是。让我跟着去一趟呗,过年也没给三舅舅拜年。”

    辛氏被缠得没办法,只好应道:“那你赶紧去换了衣裳,快去快回。”

    杨萱飞快地换好衣裳过来。

    辛氏叮嘱道:“见了三舅舅就说我很好,洗三没打算过,前天已经往扬州写了信,没准你大舅舅他们会过来,到时候满月过得热闹些。三舅母要是给你贺礼,就先收着,别让她觉得咱们外道。”

    杨萱一一应着,待辛氏说完,与秦嬷嬷和春桃一道,仍是坐了张奎的车。

    过了西江米巷时,杨萱想起上次的事端,吩咐张奎道:“这次别停在水井胡同,你找个宽阔地方停下,好在带的东西不多,我们走过去便是。”

    张奎道声“好”,把马车停得稍远了些。

    杨萱戴着帷帽走在前面,春桃跟秦嬷嬷两手各提着东西随在旁边,刚走进水井胡同,正看到有人挑着一担水摇摇晃晃地走来。

    虽然他只穿了件寻常的鸦青色裋褐,却掩饰不住那与生俱来的清雅从容。

    杨萱眸光一亮,急步走上前,撩开帷帽的薄纱唤道:“三舅舅。”

    辛渔脸上立刻绽出欢喜的笑容,“是萱萱?萱萱怎么想起过来了?”

    杨萱刚要开口,只听旁边“吱呀”门响,从里面走出一人。

    杨萱本能地抬头望去。

    那人穿身土黄色的裋褐,腰间别一把长刀,因为瘦削,裋褐显得有些空荡。面相冷硬,一双幽深的眼眸阴郁而凶狠。

    岂不正是萧砺?

    杨萱愣一下,莫名地有些心虚……